【资料图】
评论员 李长需
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,不一定就是好学生。
重庆一女生参加中考,其中道德与法治试卷中出现了一道关于彩礼的题目,让考生们分析彩礼的合理性。女生看到后,整个人都懵了,一时间不知如何作答,回家后哭着和家长抱怨。而这个题目,也引起不少网友的争论。
这个题目,是在道德与法治 A 卷非选择题中出的。考题给出了几段材料,并列出 " 彩礼是一种过时的习俗,应该被取消 ",和 " 彩礼是一种婚嫁风俗,不应该被取消 " 两种观点,考题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观点,分析其合理性;并要求考生结合材料,运用建设法治中国的相关知识,就如何解决彩礼问题提出建议。
这个题目,跟现实结合得还是很紧密的,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。这几年各地都在搞移风易俗,其中提到的一个关注焦点,就是彩礼问题。一波一波的舆情,都不知道 " 轰炸 " 了多少次。如果稍微留点意,关注点这方面的新闻,也不至于 " 整个人都懵了 "。退一步讲,即便不关注新闻,现在亲戚邻居的孩子结婚,必然也会谈到彩礼问题,即便邻里闲扯,也会闲扯到彩礼问题,作为十四五岁的中学生,也不至于隔膜到如此地步。该题目出现后,网络上持不同意见的声音认为,让十四五岁的考生讨论彩礼问题,为时过早并不合适,且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普遍对钱没有概念。这种争议性很强的话题,放在中考试卷上是一种超纲。但 " 为时过早 " 或 " 超纲 " 的说法,显然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育理念,并不适合当下的情形。当下的社会,资讯极为发达,中学生获得资讯的途径丰富多彩。别说彩礼问题,即便太空登月或蛟龙入海问题,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。问题的关键是,他们关注不关注,愿不愿意去关注。一些孩子依旧信奉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,长期下来就失去了关注现实、解读现实的能力,也就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手足无措。
重庆出个这样的题目,或许能起到警醒的作用。它让老师和家长们认识到,引导学生向生活实际回归,积极关注身边及社会现实,能够参与到社会现实的讨论与变革中去,实现与社会现实的同频共振,这是他们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,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,更可能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。只有更多地走出象牙塔,两耳要闻窗外事,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,也才能应对此类的 " 考题 "。责任编辑 : 王珍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