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何出现“湖泊”

发布时间:2023-07-10 10:58:33 来源:光明日报

干旱荒芜的茫茫沙海中,出现了一汪汪蓝莹莹的湖水。黄沙与碧水交相辉映,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,场面蔚为壮观。前不久,“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湖泊”的视频冲上热搜,并引发社会关注。


【资料图】

沙漠中为何会出现“湖泊”,是不是意味着“沙漠变绿洲”会成为现实?沙漠湖泊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?为此,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,回应社会关切。

1、“湖泊”从何来——极端天气造成塔里木河水量加大

坐落在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地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,东西纵横约1000公里、南北宽400公里左右,是我国最大的沙漠。

这里拥有极端干旱的沙漠气候,酷暑季节高温可以达到67摄氏度左右,年降水量的均值在100毫米上下,极限值更是在4毫米到5毫米。

在这样的“死亡之海”里,为何出现了“湖泊”?

“新闻中所说的这些‘湖泊’,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湖,这些‘湖泊’是塔里木河水量增大后,河道溢出来的漫滩水形成的‘水塘’或者‘积水库’。”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段伟利开门见山地指出,此“湖”非彼“湖”。

他分析说,这些临时性水面和沙漠里本身拥有的长期性湖泊,不可同日而语。

“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本身是有湖泊的,这个不假。”段伟利话锋一转,“像有‘地球之耳’之称的罗布泊,曾经干涸如今又恢复的台特玛湖,还有罗布湖,现在的水域面积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还有所增加。”

“这些湖泊属于尾闾湖,因为有持续、稳定的水源供给,才得以形成。”段伟利说,从视频上看,沙漠中新出现的这些“湖泊”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。它们算是临时性储水点,称水塘更合适一些,是塔里木河水漫溢出河道,在低地形成的积水,过段时间会因为下渗和蒸发而消失。

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临时性“湖泊”的出现呢?

长期专注新疆水资源研究、目前正在承担第三次新疆科考水资源考察的段伟利说,这与塔里木河水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。今年是塔里木河近10年来水量最大的一年,5月以来,高温造成高山区域的冰川积雪融水急剧增加,叠加流域上游山区暴雨的影响,导致塔里木河超过警戒水位。今年塔里木河流域水系范围明显扩大,河水暴涨下泄到沙漠低地中,形成所谓“湖泊”。

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姚俊强对此表示认同。

姚俊强介绍,今年夏季,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北半球被高温笼罩,打破了近些年的高温纪录,包括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昆仑山、天山都受影响,冰雪融水量远超往年;同时,七八月份降水,导致塔里木河源流阿克苏河、叶尔羌河、开都河、和田河都超警戒水位运行,多次出现洪峰。

“今年的洪水,不仅量大,而且持续时间长。”姚俊强说,他查阅到的资料显示,今年5月下旬至9月下旬,塔里木河上游径流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50%,干支流中有25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,持续了80多天,创近几十年的纪录。

“洪水期间,塔里木河水位高涨,河水漫溢出河道,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地势较低的区域,形成所谓‘湖泊’;而更多的洪水资源,则通过分洪、引水、生态调水等措施,被输送到了沿岸的湿地、胡杨林等生态保护区,实现了洪水的资源化利用。”姚俊强说。

2、“沙漠绿洲”能否重现——临时性湖泊难以成“气候”

随着冰川融水的增加,不少人将此和西北地区“暖湿化”趋势联系起来。有观点指出,这些“湖泊”的出现,或将是“楼兰绿洲”恢复的前兆。

“这样的观点并没有科学依据。临时‘湖泊’的出现属于一次极端的气象水文事件,并不能说明西北干旱区出现了暖湿气候,网友们所说的沙漠变绿洲也难以实现。”在回应网友们利用新“湖泊”植树造林、把沙漠变绿洲的提议时,姚俊强说。

姚俊强称,从短期看,这次塔里木河洪水过程对河流两岸荒漠区的农业、林业都有积极的影响。但最终存留下的水体面积相对很小,且存在时间较短,无法对区域气候产生实质性影响。

段伟利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。“沙漠中的绿洲要有稳定的水源,才能维持在一定面积范围内。这种临时外溢形成的湖泊在蒸发、渗漏作用下,很快就会消失,很难变成我们想象中的绿洲。”他表示,要想在沙漠中植树,需要有合适的土壤,还要有持续性人工抚育和持续性水源补给,仅靠这些临时性湖泊来支撑也不现实。

近些年,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明显增多,沙漠中出现湖泊是不是进一步印证了西部地区出现“暖湿化”的趋势?

段伟利分析称,一个区域的干湿状况一般取决于降水与蒸发的共同作用,对应的两个最直接因素是降水、气温。近60年来,西北地区降水以每10年约9.3毫米的速度增加。尽管增幅很大,但降水总量的增加十分有限。同时,在过去60年间,西北干旱区年均气温以每10年约0.32℃的速率呈上升趋势。在气温快速升高、降水不断增加的条件下,这个干旱区的实际蒸发量则以每10年约11.9毫米的速率在增加,而许多区域原本年均潜在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。因此,增水对于蒸发效应来说,完全可以抵消甚至忽略不计。也就是说,“湿”的效果目前并未明显显现。

姚俊强表示,近些年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内的新疆干旱区明显感觉到,降水的总量在增加,但降水的次数在减少。也就是下暴雨的次数在增加,中雨、小雨的次数在减少,发生洪灾和干旱的概率都在上升。这就提示我们,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段进行干预,“像在塔里木河上游修建水库,持续对胡杨林进行生态输水,都会对气候产生积极的影响”。

3、水资源如何科学利用——坚持科学规划和防灾减灾并举

面对塔里木河来水量加大的现实,如何趋利避害,用好用足这些“活水”?同时,沿线地区又该如何未雨绸缪,消除暴雨、洪水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?

“水资源是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自然因素。近几十年来塔里木河流域山区来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,科学利用水资源,就需要重点做好科学的水灾害防治、水资源规划和管理,让水资源为我所用。”段伟利分析说。

实际上,在沙漠“湖泊”美景出现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,随着水资源的日益丰沛和生态环境的优化,螃蟹养殖产业风生水起。

今年夏季,开壳见黄、丰腴肥美的“六月黄”在罗布湖喜获丰收,成为本地居民餐桌上的“新宠”。养殖场负责人初宁宁介绍,得益于含有微量盐碱的罗布湖水质和“人放天养”的养殖模式,蟹苗成活率达98%。今年,养殖场共投入5万元的长江蟹蟹苗,螃蟹产量预计达20吨。

而在塔里木河两岸,为用好水资源,对重点胡杨林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成为各地着墨重点。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按照精准配置、靶向输水、系统评估的原则,与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确定了胡杨林三年一轮灌、面状全覆盖的生态保护目标,划定了24个受水区域,疏浚了37个输水通道,将生态水输送至离河道较远、以往未覆盖、生态出现退化迹象的区域,让新疆的原始胡杨林“喝足”生态水。

截至10月中旬,新疆已累计完成胡杨林引洪补水26.39亿立方米,比去年同期多12.83亿立方米。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阶段性分析成果表明,生态补水淹灌胡杨林总面积约582万亩,其中分洪淹灌胡杨林面积约236万亩,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19.4%,流域地下水位得到有效抬升,生态环境持续向好。

“做到未雨绸缪的关键,是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引,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科学统筹配置水平,加强水利工程建设,通过洪水资源化利用,实现防患与利用双管齐下,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,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。”段伟利说。

(记者 李慧 尚杰)

推荐阅读